今日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也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意味着真正进入了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太阳黄经度,八月中。"处"是"止",暑气至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以待来年了。阳气炽热而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才秋风渐肃,就是中秋了。恭敬为肃,处暑后,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现。而秋之整肃又为冬之休养,休养中才有更新萌生。自然之境神圣而庄严。1处暑三候
人们有很多俗语、谚语来说此时的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古人也将处暑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丨老鹰感知秋日肃气,开始狩猎。猎获之物要陈列为祭,古人称为“义举”。二候天地始肃丨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萧瑟之气弥漫。三候禾乃登丨禾是五谷各类,登是成熟,五谷丰登。处暑时候小米、玉米、高粱都成熟了,农民进入收获的时节。1
时令特点
秋雨噤寒蝉秋雨绵绵,很大程度噤了蝉鸣。即便到了中午最热的时候,也听不到夏天的那种嗡鸣了。偶尔听得一声散响,也有了凄厉之感。除了寒蝉,叫冷的还有其他秋虫,不再是夏季的热烈和生机盎然,秋意中显得呆头呆脑。草木春秋人一生,都是短暂。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天高云淡“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天高云淡,是秋天的主题。过了处暑,北方的空气湿度就大大下降。秋风飒爽,皮肤容易干。早晚出门,真的会被吹出鸡皮疙瘩。天远了,云也远了,高高的杨树,被秋风吹得瑟瑟发声,在秋阳里闪着银色的光,冷调的光。露浓于野秋天的露,叫作玉露。“金风玉露初凉夜,秋草窗前。浅醉闲眠”;“玉露金风月正圆。台榭早凉天”;秋天里,草木、庄稼、昆虫的翅膀,都带着秋露的滋润。清晨散步,在草地上走过,就会留下一道明显的痕迹,裤脚也打湿了。1
食于处暑
■吃梨■“处暑秋梨最养人”,在逐渐步入干燥的季节,长辈们总会让孩子多吃梨。切成片,用牙签戳起一块一口咬下,爽脆多汁,清甜滋润。梨子还可以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最好。
■吃山楂■老人说,处暑要吃酸,红玛瑙一样的山楂果,洗净咬一口,酸酸甜甜,开胃又消食。山楂也是每个人的童年回忆,冰糖葫芦、山楂饼、山楂糕、果丹皮……还可以做汁、酱、酒。
■吃鸭子■
暑气虽然结束,但气温并没有真正秋凉,要注意秋老虎哦~此时饮食应遵从润肺健脾的原则,常吃清热生津的食物。秋鸭肥美,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嫩滑的白切鸭、酸甜的柠檬鸭、飘香的烤鸭……在北京,至今亦保留着处暑吃百合鸭的习俗。1
处暑养生
进入秋季后,人体也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例如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适应秋乏
睡眠充足
睡眠时间比平时增加1小时为好。
加强锻炼
慢跑、打拳、做操、爬山等。
饮食调理
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
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马铃薯、葡萄等。
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
随着气候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否则,会加重秋燥的症状。处暑期间饮食,针对不同的人群有如下建议:
疏肝理气,生津润燥的食物:
猪肉、鸡肉、白芍、百合、银耳、木耳、梨等。
疏肝健脾、益气生津的食物:
太子参、山药、甘蔗、蜂蜜、芝麻等。
清热、健脾、益气的食物:
猪瘦肉、鸡肉、百合、太子参、淮山、白术、茯苓、粉葛、沙葛、荸荠、薏苡仁等。
润燥、健脾的食物:
山药、甘蔗、山楂、荸荠、玉米、蜂蜜、太子参、玉竹、石斛、猪肉、鱼肉、鸡肉等。
清热生津、益气养肝的食物:
太子参、萝卜、茉莉花、猪肉、鸡肉、淮山、梨、荠菜等。
处暑一到,万物炽热,终归清凉人心也不再浮躁,开始冷静思考停下来,观最美秋景,养生命之精惊起回头,与一场秋雨不期而遇不经意驻足,拾起一片萧萧黄叶如此,亦是人生中最好的时节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点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gef.com/fgcd/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