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由不得想起潮汕的草粿,一种与凉粉不太一样的东西。那是一种清爽间带少许糯糯的黑色果冻样食物,通常放在木桶里,用一块粗布盖着。
(图片来自网络)
记得小时候的夏日午后,听得推小车的货郎,用很好听的声调叫着“草粿哎”,就迫不及待地拿着碗和两分钱奔到货郎的小挑子旁边,看着一把闪亮的铜勺,薄薄舀起那颤巍巍的黑色果冻,撒上磨成细粉的糖霜。
那个年头,糖是稀罕物,孩子们总是央求着多放糖——等不及回家就把碗放在嘴边,转着圈把这软软带点糯的东西吸进肚子。
甜中带甘的味道充满口腔,满足感油然升起,心里想着明天最好能再有两分钱来上这么一碗。
车后座上装草粿的不锈钢桶(图片来自《玩味潮汕》)
据潮汕作家记述:“有时,天气忽然从晴热变成阴雨,草粿冷了生意,我们这些孩子也向妈妈讨不到钱买草粿,便冲着草粿担齐声念着听来的顺口溜:‘草粿煮熟,天时变局,二碗合做一!’
那卖草粿的也不生气,仍然用铜匙‘叮叮叮’地敲着钵沿,只是脸上没了笑容,像天色一样阴愁。”
卖家卖草粿时操一把小铁铲,三下两下刮几片草粿盛于碗中,然后利索地将碗中的草粿用小铁铲“嚓、嚓”切花,撒上白粉砂糖,一碗热腾腾、金亮亮、香喷喷的草粿就递到你的手中。
(图片来自《玩味潮汕》)
据卖家介绍,草粿草加水后需慢火熬制个10小时左右成浆液状,再按1斤草粿草约4两地瓜粉(即红薯粉)的比例勾兑入地瓜粉浆,冷凝后即成。
草粿草味甘,性寒凉,有清热解暑之功效,既可消暑气,又可当点心,确是夏令时节的上佳食品。
再说说与草粿类似的广州凉粉和台湾仙草冻。
广州凉粉是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叫做“大只威”的人发明的。“大只威”在西关开凉茶铺,也常卖一种叫凉粉草的药,并教人用凉粉草煲粉葛,医治咽干咽痛、暑天烦渴。广州凉粉(图片来自网络)后来又因为小孩都不太喜欢喝药,于是他就用凉粉草和葛粉调煮,再冷冻成糕,吃时再拌上糖胶,取其名曰“凉粉糕”。果然,小孩都十分喜欢吃此凉粉糕,这样既可治病保健,又可作甜品食用,真是两全其美。后来,这个方法很快就在广东流传开去,无论凉茶铺还是甜品店都制作售卖这种凉粉糕了。仙草冻是台湾民间早已有之的—种传统冷饮。据《台湾府志》介绍,这是一种用当地的草(即凉粉草)制成的饮料。仙草冻(图片来自网络)将仙草收割后晒干、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熬,浓缩成稀汁,将滤下的汁盛在容器中,加人少量炭酸钠,再调合上一定量的甘薯粉,晾凉后就成为“仙草冻”了。把它切成小丁,加糖水、冰屑,味道清香爽口,凉气沁人心脾,当地人又称之为“仙草冰”。据说,再加一点椰糖浆特别好吃。一个朋友概括道:广州人吃的很艰苦,潮州人吃的很自在,台湾人吃的很浪漫。参考文献:[1]林贞标著.玩味潮汕.中山大学出版社,.[2]蔡金才著.又是一年春草绿.花城出版社,.[3]竞鸿主编.南方饮食掌故.百花文艺出版社,.[4]中华传统食品大全编辑委员会台湾分编委员会编.台湾传统食品.中国食品出版社,.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