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蔓荆子
1.2.8.1释名习性
为落叶小灌木蔓荆的果实。苗蔓生,茎伏卧,用其果实,故名蔓荆子。
1.2.8.2加工炮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产于山东、浙江、江西、福建。直径4~6mm,表面灰黑或褐色。内分四室,每室有白色种子一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1.2.8.3性味归经
苦辛凉,归肝胃膀胱经。
1.2.8.4功效
疏风清热,祛肝经风热,祛风除湿。
1)疏风清热:蔓荆子味辛气寒,体轻气浮,走上入里,解表疏风,能宣肺气,为偏正头痛圣药;
2)肝经风热:同菊花、蝉衣、白蒺藜清肝经风热,止风热上扰;
3)祛风除湿: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急”。祛风湿留滞经络,闭阻气血导致的肢体关节酸痛、拘急。
1.2.8.5鉴别应用
蔓荆子与蒿本均能祛风止痛胜湿。蔓荆子偏于治外感风热,蒿本偏治外感风寒头痛。
1.2.8.6《本经》性味
味苦,微寒,无毒。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为上品药。
主筋骨间寒热:太阳主筋病,少阴主骨病,蔓荆子主太阳、少阴之寒热也。
湿痹拘挛:湿伤筋骨。
明目坚齿:气寒壮水,味苦清火,火清则目明,水壮则齿坚。
去白虫:白虫为湿热所化,苦寒入膀胱以泄湿热。
久服轻身:祛湿之功。
耐老:壮水之力也。
1.2.8.7性味分析
蔓荆子气清体浮,能走上入里,解表疏风。
1.2.8.8各论
汤液本草:蔓荆子,太阳经药也。主太阳风热。
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本草纲目:蔓荆子气轻味辛,体轻上浮,上行而散,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证。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凭一味,欲取胜于俄倾,则不胜。
本草经疏:蔓荆子入足太阳、足厥阴兼入足阳明。具苦温辛散之性,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成湿痹拘挛。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肝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
1.2.8.9配伍应用
1)配连翘:连翘气味轻清,轻可去实,凉可胜热,为清火解毒散结之品。蔓荆子体质轻浮,入肺经上行宣散,故能清利头目,解表疏风,通窍止痛。还可入血分养血和肝,凉血散风。二药配伍,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治风热上受之证。佐以蒲公英、菊花更好。
2)配菊花:菊花质轻气凉,轻清走上,善疏风清热,平肝熄风,偏入肝经而明目。蔓荆子轻浮上行,主散头面之邪。二药配伍可治风热头痛。
3)配川芎:蔓荆子辛苦味寒,轻浮升散,既能散风热,又能通窍止痛,川芎辛温芳香,性善走散,上行头目,活血行气。二药配伍则祛风活血行气的功效显著。可治外感头痛及风湿痛。
4)配人参:人身甘温,长于补脾肺气虚,又能益气生津。蔓荆子善散头面风邪,清肝明目。二药相伍,散中有补而不伤正。补中有散而不滞邪。常用于治疗诸虚目疾,头晕,耳聋,耳鸣等。
5)配白蒺藜:蔓荆子气清味辛,上行而散,最善清利头目,祛风止痛功效佳。主治风热头面之疾。白蒺藜辛散苦泻,专入肝经,能平肝潜阳,祛风明目。二药相须为用,辛以散风,苦以降火,可舒风热,平肝阳,利头目。
1.2.8.10禁忌
血虚有火而头痛,及胃虚者慎用。
1.2.9葛根
1.2.9.1释名习性
多年生藤本豆科植物葛的块根。
1.2.9.2加工炮制
春秋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片,晒干或烘干。也可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磺熏后晒干,色较白。
炮炙:以少量麸皮撒入热锅内烟后,将葛根片倒入,上面覆盖剩下的麸皮,煨至下层焦黄色,以铁铲将葛根与麸皮不断翻动。至葛根片呈深黄色为度。每葛根kg麸皮25kg。
1.2.9.3性味归经
甘,辛,平无毒,入手足太阴和阳明四经。
1.2.9.4功效
解肌发表,除烦止渴,清热解毒。
1)解肌发表:葛根辛甘而平,入脾肺经。辛散甘补,能解肌发表,清肺热,升阳解肌;
2)除烦止渴:清胃泄火,养阴生津;
3)清热解毒:有凉血止血之效,常用于泄泻、痢疾、吐衄等证。
1.2.9.5鉴别应用
葛根生用则解肌热而生津,煨用则鼓胃气而升腾,退热宜生,止泻宜煨。
葛花解酒毒,生葛汁解温毒。
1.2.9.6《本经》性味
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为中品药。
葛根之藤蔓,则主经脉,甘辛粉白,则入阳明,皮黑花红则合太阳。故葛根为宣达阳明中土之气,外合太阳经脉之药也。
消渴,身大热:(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也,渴而曰消,燥化过矣)葛根从胃府宣达水谷之津,则消渴自止。从经脉调和肌表之气,则身热自除。如三阳表热无寒,能散之清之。如伤风寒,温病热病,寒邪已去,标阴已炽,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里,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头痛发热,则比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否则,舍葛根而用辛温之(麻桂苏防)则会疏表过甚,必会多汗亡阳。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其所发之汗非三阳寒邪在表之汗,亦非发风温在经之汗,实乃发三阳寒郁不解,郁极成热之汗也。
呕吐:和阳明胃气也。
诸痹:和太阳经脉也。阳明主宗筋。
起阴气:藤引蔓延,从下而上也。润胃燥。以水济火也。
解诸毒者:和于中而散于外也。万物入土则化。
1.2.9.7各论
张隐庵:葛根藤引蔓延故主经脉,味甘粉白则入阳明,皮黑花红则入太阳。故葛根为宣达阳明中土之气,而外合太阳经脉之药也。从胃府宣达水谷之津则消渴止;从经脉调和肌表之气则大热自除。阳明胃气和则呕吐止,太阳经脉和则诸痹通。起阴气者从下而上也,解诸毒者,味辛甘和于中而散于外也。
张山雷:葛根气味皆薄,质地疏松,春生之时发育极速,最能生发脾胃清阳之气。表寒郁于外,胃家阳气不能敷布,故以此轻扬升举之药,升举清阳,捍御外寒,斯表邪解而胃阳舒。所以葛根汤中仍有麻黄,明其为阳明表寒之主药,而非阳明里热之专司。若邪已内传则有白虎之法。葛根芩连汤主挟热下利,貌似专为清里热,然本条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邪热因误下而入里,里虽宜清而利遂不止,即为脾胃清阳下陷之候。以葛根升举下陷之气,并非为清里热。由此推之,本经主消渴者,以燥令太过,降气迅速,故饮虽多而渴不解。以葛根治之,非特润燥,亦以升清。主呕吐者,亦以胃气不能敷布,致令食不得入,非可盖治胃火上逆之呕吐。浅陋者只知为清热生津,甘润退热之剂,似是而非,谬以千里。
1.2.9.8冉论
葛根乃阳明经病药,与太阳接近,为阳明而出于太阳之药。用于阳明病邪未离太阳,表证未全罢者。邪尤在太阳未传阳明,无需用。已离太阳,入阳明之腑,亦毋庸用。本经言其义未备者,当求之仲景伤寒金匮之实验。仲景祖诉汤液,远绍本经,其用药之精义当与本经互求证明。
本经主治消渴,岂非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耶。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渴而曰消,燥化过矣。元麦胶地之属虽能沃燥止咳,不能止消。惟葛根能起阴气以济之,从无形气化灌溉,气到水到,轻清升阳之功较浓润沃燥尤胜。此非实指阳明耶。麻黄主治表热,曰除寒热,无大字,本条主治身大热,盖阳明两阳合明,无寒证。太阳虽曰巨阳,热尤浮在表,未足云大。葛根主阳明之蒸蒸发热,阳明烦渴谵语、妄,内外具热,乃真大热。
至呕吐为胃病,诸痹为阳明主宗筋,解毒为万物入土则化,均与阳明有关。葛根起阴气,此起阴气非升清气,阳明燥化过矣,何清气之升耶。亦非升清阳,燥化过矣,以阳济阳,如火济火,如何能济。盖此乃阴气非阳气也。甘润脂液丰富之药,只能补阴养阴益阴,不能补阴气,养阴气,益阴气,更不能起阴气。葛根藤蔓延引,气质轻清,非云腾何以致雨,非气化何以能出。阴阳者,气化之本始也;燥湿者,物质之交济也。葛根起阴气,则可以润阳明之燥。
1.2.9.9配伍应用
1)配柴胡:柴胡轻清升散,能透表泄热,为少阳经表药。葛根升而发散,能净表邪,解肌热。二药配伍,相须为用,解肌退热,力强效著。是解肌退热的常用药对。
2)配升麻:升麻味甘辛,性微寒,能发表透疹,清解热毒。葛根甘平,能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渴。二药均为辛凉轻清之品,配对同用,辛则能达表,轻可去实,解肌透疹之力倍增。最善散肌腠之邪,是透发痘疹的基础药对。
3)菊花苦平,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葛根甘平,和阳明而通达胃府之津,有清热泻火之功效,二药相伍,对肝郁化火导致的目赤肿痛,血压升高,头晕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配黄芪:黄芪甘温,补肺气,升清阳。葛根甘平,入脾肺膀胱,可升阳解肌,补益脾肺之虚。二药相伍,增强补虚清热之功。
5)配知母:知母味苦性寒,属清热药,有清胃降火的作用。且润而不燥,有一定的滋阴润燥功能。葛根甘平,善于清热解肌,生津止渴,善清胃火。二药相使相佐,使清胃火作用大为增强。既清热又不伤阴。常用于胃火炽盛而消谷善饥,口渴引饮,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滑实之中消。
6)配黄连:黄连苦寒,清热,降胃火。但其性燥,虽可除湿,但易伤阴。葛根性润,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二药都入膀胱大肠,泄大肠湿热功效倍增。适用于胃肠湿热导致的热痢,里急后重,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
7)配白茅根:白茅根甘寒,止血凉血作用较强,且止血而不留瘀。炒碳则止血力更强。葛根也有凉血祛瘀之功。二药配伍增强凉血止血祛瘀之功。对衄血。吐血均会收到不错效果。
1.2.9.10禁忌
夏日表虚汗多尤忌。多服损胃气。
药性歌:葛根甘平、透热生津、止渴舒项、解肌最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