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后
气温回升速度加快
故有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
此时天气较暖,各地降雨量开始明显增多,空气湿度也逐渐增大。而我们在调摄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要顺应节气变化规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使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使精、气、神充沛,达到阴阳平衡、脏腑调和之态。
01
谷雨不祛湿
湿气缠身百病生
谷雨有“雨生百谷”之意,降雨增多,空气湿度加大,人体湿气不易排出。如果不注重祛湿,湿气积攒在体内,就容易生病。如老年人就容易出现关节疼痛、腰背疼痛,儿童则表现为扁桃体肿痛、支气管炎,咳嗽等症状。所以谷雨后降雨增多,一定要注意祛湿热。谷雨食疗袪湿气:食材:粉葛和猪脊骨各克,生姜5片、陈皮1瓣,食盐适量。
做法:猪脊骨斩件、洗净焯水,粉葛切块备用。汤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再次煮沸后转小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粉葛味辛甘、性平,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配上能温中解表、止呕的生姜,健脾燥湿、化痰的陈皮,和猪脊骨一起煲汤,汤甜味鲜之余,还能健脾祛湿,对感受湿邪而引起呕吐、烦渴、泄泻等不适的人群尤为适合。
谷雨运动袪湿气:谷雨降雨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除了祛湿食材,运动也是很好的祛湿方式。去山林之中爬山,不仅愉悦心情,还能增加新城代谢,使气血通畅,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02
谷雨后易上火
记住三招抑“春火”
1.“春捂”定要有讲究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那么春季到底该不该“捂”?穿多少才算“捂”?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即超过15℃就要减衣,再捂下去就易「诱发火热内生」。因为春季肝气旺盛,若藏阳气过多,就容易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以及头痛晕眩、目赤眼花等疾患,甚至产生口气和长青春痘,这就是所谓的“春火”。2.心情舒畅降肝火我们经常说动了肝火,抑春火说的就是防止肝上火。尽量把不良情绪调节好,切忌遇事急躁,妄动肝火。3.饮食清淡少不了我们一直在说饮食要清淡,因为现在人口味都偏重,特别是在谷雨时节。我们要遵守的饮食原则就是:少酸多甘,忌辛辣。03
又到飞絮季,
过敏不可不防!
谷雨时节可谓是春暖花开、桃杏争艳、杨柳飘絮,人们的室外活动也由此增加,此时最易诱发过敏性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故过敏性体质的人在这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护,户外活动时要避免与过敏源接触,饮食上要注意减少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不慎过敏反医院就诊。飞絮携带病毒、细菌、花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或吸入柳絮后,易引起流鼻涕、打喷嚏、呼吸急促等症状,为避免花絮过敏,2大建议要做好。避过敏一:冷水搓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清洗鼻孔,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能力,揉搓鼻翼,也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避过敏二:外出时戴口罩,必要时戴纱巾过敏人群要避免飞絮高峰外出,如果一定要出门,选择纯棉或轻薄材质的的口罩,在花絮严重的地方,还可以佩戴纱巾进行防护。04
饮食记住四个字
健脾养胃
谷雨时节空气湿度大,而脾为湿土之脏,湿邪最易犯脾,易致脾失健运、脾胃不和,出现食欲不佳、呕吐、腹胀、大便不成形或粘腻不爽等症状。因此虽是暮春,饮食上仍需注意养护脾胃。在遵循“少酸多甘”的同时,宜多食用健脾祛湿之品,如山药、赤小豆、薏苡仁、扁豆、鲤鱼、鲫鱼等。由于谷雨节气气温升高较快,有些人迫不及待吃起冷饮来,容易损伤脾土,民间谚语有言“谷雨夏未到,冷饮莫先行”,固不可吃冷饮以保护脾胃。温馨提示:图文部分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处理;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为粉丝而生。
▼点阅读原文,选购健康优质好食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