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粉葛 > 粉葛吃法 > 正文 > 正文

处暑话养生古月派武舞养生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20 19:1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的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323028.html
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三候

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

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1一候鹰乃祭鸟

否卦,九四。《周易·否卦》爻辞:“有命,无咎,畴离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互艮为鹰,为鸟。艮覆震为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段话是说,处暑这一天有一个自然现象,鹰在捕捉到鸟之后,并不是自顾自地吃,而是会把那些鸟整整齐齐摆在窝前,先进行祭天,然后自己再进食。而且,鹰不捕食正在孵化后代的飞禽,所以可以称之为有义。

2二候天地始肃

否卦,九五。《周易·否卦》爻辞:“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乾为天,伏坤为地。乾于后天八卦位居西北,肃杀之地,故曰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这种肃杀之气,在进入处暑第二候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知出来了。

3三候禾乃登

否卦,上九。《周易·否卦》爻辞:“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乾变为兑。兑覆巽,巽为禾。兑伏艮,艮为成,故曰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瓜粱之属皆禾也。成熟曰登。”

登,包含稻谷登场开始进行加工之意。

处暑天气气候

处暑节气,气温走低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其次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时而出击,锋芒小试。这个节气期间我国主要的天气特征有:

1秋高气爽

大气冷高压开始影响我国,形成的下沉而干燥的冷空气,首先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使这些地域率先进入了秋高气爽的美好天气。

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会带来大风天气,如果恰逢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会形成一场有规模的秋雨,并在风雨过后带来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和肠胃的疾病。

2秋老虎

“秋老虎”一般要延续到处暑时才进入尾声。“秋老虎”的成因,是在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而是再次在它控制的地区展示“威风”。

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的10月,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天气。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在减弱。

3雷暴活动

9月以后,雷暴活动虽然不像夏季那么活跃了,但是在华南、西南和华西等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他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

进入9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这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处暑养生的重点在于调整睡眠

处暑时节,天地间的阳炁(气)趋向收敛,天气由热转凉,阳炁(气)逐渐下沉,阴炁(气)逐渐上升。人体内的阴阳之炁(气)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此时需要顺应天地阳炁(气)的内收,同步贮存体内阳炁(气),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

然而,在火运反转为金运,天气由热转凉的变化中,常人存在调节适应期,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床,白天不爱运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现象。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别注重睡眠的质量,积极调整睡眠时间,以适应节气的变化。应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并保证早睡早起,晨起后适当运动。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缩短调节适应时间。

依据生命的气运规律而言,顺天应人则要尽可能做到亥时(21~23点)入睡,早晨卯时(5~7点)起床为宜。入睡前用热水泡脚,或做足底按摩,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起床之后,体质偏虚寒的人,可含嚼几片生姜或者一片炮附子,对促进身体阳炁生发颇有益处。体质偏实热的人,早上则以冷水冲洗一下头顶,有利于阴阳平衡。

处暑养生,送暑湿、补肾气养脾胃

立秋过后,白天虽仍是30多度的高温,但有风的地方,明显感觉到空气里少了暑气的闷热,多了秋风的丝丝凉意。

秋天正在步步紧逼,到了处暑这天,夏、秋之间的对弈真的就要宣告结束,暑气即将消散,天气要开始转凉了。

处暑节气,和立秋一样,仍处在五运六气的四之气内,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是太阳寒水。湿气略重的同时,秋的燥气也开始显现,阴虚火旺的人群要注意。

经过40天的三伏后,人体气血消耗较多,也蕴积了不少湿毒,热毒。所以养生的重点,就是要送走暑湿,同时养好脾胃,补足肾气。

由于之前春夏生长不利,一些人气虚乏力;立秋之后,因营卫失和,津液匮乏,出现咽喉干燥,饮水虽多,难化津液,于事无补;水能克火,夏天应心,寒水克之,饮水难散,一些人心脏疼痛;汗毛孔的突然关闭,郁热难出,化为毒火,会形成痈肿疮疡;一些人还会出现疟疾,表现心寒外热;内火变为热毒,毒血行于二便;丁酉年木运不足,肝气匮乏,春夏生长受克,秋天无阳可收,肝不养筋,筋软无力,膝胯尤重。

处暑之后毛孔关闭,体内毒素如不能从二便排走,即形成郁热而现痈肿疮疡等诸多症状;头部因不宜出汗,若精气化为黏涎堵塞七窍,会出现头胀、脑浑、耳塞、目赤、牙痛、鼻塞等症的发生。重者可能出现中风。此间除寒凉之人外,多數人内热壅盛。所以,凡是内心不冷之人,轻易不温补;即使寒凉于心的人,温补格外小心,宁可稍欠,不要太过。而且要补在午正之前。

1早睡早起

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2益肾养肝多吃咸

处暑节气,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3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4吃粥补充水分与润燥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5多喝蜂蜜水少吃姜

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那么,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

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6通风透气,早晚添衣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同时,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含氧量。可在床头摆放散发香气的水果,能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7护肠养胃

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尽量不喝酒、避免冷饮冷食、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

按时吃饭。胃肠喜欢有规律的工作,到点就分泌消化液。少吃坏油。烹调方法尽量采用蒸、煮、炖等,不要过于担心加热到软会破坏营养素,因为即便损失一点维生素,也比吃了不消化要好。维生素可以用丰富食物品种的方法来弥补。

食物柔软,胃肠负担最小的食物是富含淀粉,各种抗营养因素又比较少的细腻食物。比如山药泥、芋头泥、土豆泥、大米粥、小米粥等。渣子太多的老玉米不适合消化不良者常用。对于那些不太好煮但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可以用打浆、打粉、煮烂等方式来减少胃肠的消化负担,保证其中丰富的营养成分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

8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9轻松运动

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

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如、古月派养生武舞、快走、慢跑、、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10多睡一小时

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11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12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gef.com/fgcfa/5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粉葛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