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时候一家三口去东海边一个小渔村度假,主人家热情好客,邀请我们出海捕鱼,吃生猛海鲜,还开了一坛黄泥封装的自酿黄酒出来招待客人。温热过的黄酒香气四溢,入口醇和,一番觥筹交错后,席上诸君个个面若桃花,步履翩然。等到酒过三巡,俺家拙夫胖子已经进入精神亢奋状态,不断教育俺和娃“要正常!”并宣布了好几次“我还没喝醉,就是头有点晕。”
回到酒店刚关上房门,胖子立刻放下了端庄的身段,挣扎着说“比生孩子还难受”,受不了酒精刺激的胃部开始剧烈反抗,把这两天吃进去的各种生猛海鲜悉数吐了出来。看到这么个平时眉飞色舞走路生风的汉纸痛苦成这样,地理君自己也濒临崩溃了。当时满脑子想到的,都是俺在韩国济州岛旅行时见到的满大街解酒饮料,上面统统印着一种植物果实的图案——拐枣。不过,拐枣我已经很多年没吃到了,在中国大约都是野生的,也没人想起过可以将它开发成解酒饮料,只好画饼充饥了。
第二天见面才知,头晚席上诸位把酒言欢的难兄难弟也没逃出厄运,散席回去后个个都是一吐方休。主人家老太太给大家每人发了几颗维生素B。吃完之后,胖子说,“好像真的感觉好些了!”哗,原来维生素B也能解酒?地理君又回想起来,自己在意大利旅行的时候尝到一种叫洋蓟的植物,天天少不了两顿葡萄酒的欧洲人特别喜欢它,因为喝酒伤肝,而洋蓟保肝。这时,地理君开始认真地思考解酒植物的问题,如果中国人喝酒的时候能有这些东西佐餐,或者有商家能将其开发成唾手可得的功能饮料,或是保健品,岂不也是善莫大焉?
地理君在朋友圈及公共论坛抛砖引玉,征集解酒植物线索,朋友圈的反响甚是热情,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征得的回答有:诺丽果(协和医学博士的回答,此人已经成诺丽铁杆粉了)、蜂蜜(虽然不是植物)、红姜黄(骨灰级大厨的回答)、石榴(石榴爱好者的回答,曾把吴冠中石榴画挂办公室墙上)、西红柿、葡萄、橄榄、山楂、葛粉、葡萄糖等等。这些回答全是在地理君意料之外的,特别感谢这么多热心朋友。
不过,同样的内容发到公共论坛之后,地理君却深受打击。网友们毫不客气地拍砖:“别写了,没有这种东西的,写了只能算是伪科学!”更有网友以专业严谨的学术态度给地理君上课,“不存在解酒的东西,不要说植物,人工的也没有。细胞膜对乙醇是全透的,只能通过循环系统到肝脏去分解。而且乙醇是简单小分子,相对稳定,继续分解只能得到更有害的有机分子,变成糖类分解只能去肝脏通过复杂反应进入三羧酸循环。”
好吧,话都说到这儿了,地理君只能说,亲,咱可不可以不要这么抠字眼阿,不用非得把“解酒”理解成“在人体消化系统内分解乙醇”的意思吧?咱说的解酒,一方面是缓解醉酒状态中的身体不适反应,另一方面是减少酒精对于肝脏的损害,这两点,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醒酒”和“解酒”的概念,也正是基于减少不适和保护肝脏的出发点来定义的。
酒精进入人体后,其分解过程需要乙醇脱氢酶与乙醛脱氢酶。酒精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可转化为乙醛,而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会转化为乙酸,乙酸会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只有这个过程完成后,人体才能从醉酒状态中恢复。因此,解酒的原理一是在于缓解乙醇氧化成乙醛的过程,从而控制酒精在体内特别是在肝脏内的代谢,使之只产生少量的乙醛;二是在于加快乙醛分解成乙酸,直至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好嘛,下面进入正题,地理君搜罗到的一大波解酒植物来了!
奶蓟
又名水飞蓟、乳蓟等,英文名为MilkThistle,学名Silybummarianum。其漂亮的白色叶脉非常显眼和独特。折断茎和叶可以分泌出白色乳汁状液体。通常为一年或两年生菊科,茎直立,基生叶莲座状侧生分茎,茎生叶抱茎,边缘波状分裂,裂片边缘具尖刺,花冠紫红色,大小约6公分。
在欧洲,利用奶蓟草治疗肝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奶蓟中的重要成分“水飞蓟素”具有对脂肪氧合酶、过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肝中毒,肝功能障碍的治疗,抗辐射及降血脂作用。该成分能够保护肝脏细胞免受毒性物质侵害,尤其是酒精及环境污染物入侵损害肝脏;具有强力的抗氧化功能,能保护肝脏细胞免受自由基破坏,效力远胜于维生素E;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加快制造新的肝脏细胞,或令已受损的肝脏细胞自行修复。
奶蓟除鲜草可食外,也被提炼成多种保健品、非处方药品、处方药品等。虽然在菜市场上还无法找到,但制成品则在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均有上市,并有不同品牌可供选择。
洋蓟
别名朝鲜蓟、菊蓟、菜蓟、洋百合、法国百合、荷花百合等,英文名为Artichoke,学名CynarascolymusL.。为菊科菜蓟属宿根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年前罗马人已开始食用。朝鲜蓟叶大肥厚,披针形、密被茸毛,叶缘深裂。多分枝,6月至7月间枝端生肥嫩花蕾,其中的花苞及花托为食用部位,有似板栗的香味。在欧洲,洋蓟被誉为“蔬菜之王”,营养丰富,是欧美人非常喜欢食用且消费量很大的高档蔬菜。
同时,洋蓟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其主要活性成份中菜蓟素能刺激损坏的肝细胞再生,刺激肝细胞分裂、增加肝脏的血液循环。这就使肝脏对乙醇的代谢过程,尤其是肝细胞乙醛脱氢酶将乙醛转化为乙酸的过程大大加快(乙醛是引起酒后不适、头痛、呕吐和对肝细胞造成多种毒性的根本原因),从而达到了保肝解酒的目的。菜蓟素有抑制脂肪酸转移合成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有抑制脂肪酶作用,能有效地防止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有抗突变,抗氧化、抗癌、防癌作用,也能有效地防止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此外,菊糖具有利尿功效,能促进肾中尿液的排出,从而加快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地理君年欧洲之行在意大利吃了不下三种、在法国也吃了两种洋蓟做的菜,有白灼、蘸酱、制成饺子馅、蔬菜沙拉配料、配鱼肉等多种吃法。一个意大利人告诉地理君说,欧洲人中饭、晚饭几乎每顿都少不了红酒,肝的健康很成问题,所以要搭配着吃点洋蓟。
很多欧洲盛行的蔬菜如芦笋、黄秋葵已经在国内普及,但洋蓟的知名度还很低,大约中国人的选择太多,且洋蓟的可食用部位少,产量确实相对较低。不过,从其营养保健价值来说,还是有推广意义的,试想,喝酒前如果能先来点洋蓟垫垫胃,岂不快哉?
拐枣
又名蜜屈律、木蜜、木珊瑚、鸡距子、鸡爪子、鸡爪梨、万寿果、万韦果、金钩子、梨枣、枸、棋子、臭杞子、棘枸子等,枳椇属鼠李科,学名枳棋(拉丁学名:HoveniaThunb.)。落叶乔木,叶片椭圆状卵形、宽卵形或心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常不对称,边缘有细锯齿,表面无毛,背面沿叶脉或脉间有柔毛。两义式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小,黄绿色,花瓣扁圆形,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果柄肉质,扭曲,红褐色;果实近球形,无毛,直径约7毫米,灰褐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
我们吃的拐枣并非它的果实,而是它肥厚的果柄。其真正的果实很小,圆球形,大如豌豆,坚硬而干燥,有三条纵沟,为黄褐色瘦果。如把果实剖开,其内三个小室,每室内镶着一粒种子。果柄膨大为肉质,肥大,曲扭,黄褐色或青黄色,味甜,稍带涩味,酒香扑鼻。
拐枣果柄含多量葡萄糖、有机酸和苹果酸钾等,古书中对其解酒毒,有很多趣闻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到,“其枝、叶,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陆玑《疏义》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元代《本草衍义补遗》中记有:“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乃服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热如故。此乃气血虚,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本草纲目》中也记有:“枳椇,《本草》只言木能败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实,其功当亦同也。按《苏东坡集》云:眉山揭颍臣病消渴,日饮水数斗,饭亦倍常,小便频数。服消渴药愈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医张肱诊之。笑曰:君几误死。乃取麝香当门子以酒濡湿,作十许丸,用棘枸子(枳椇子)煎汤服之,遂愈。问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肾败,土不制水而成疾。今颖臣脾脉极热而肾气不衰,当由果实、酒物过度,积热在脾,所以食多而饮水。水饭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解酒果花木毒。棘枸亦胜酒,屋外有此木,屋内酿酒多不佳。故此二物为药,以去其酒果之毒也”。
看到这里,地理君总算明白了,为什么俺去济州岛看到的满大街的解酒功能饮料,瓶身上面全都画了这种植物的果柄图案了。看来,韩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确实做得比我们到位,在中国,这个古医书中多次提到的解酒毒良药,似乎并无多少知名度,连新鲜果柄在市场上都很难见到,更别说开发成功能饮料了。地理君也只是因为小时候吃过几次这种植物的果柄(还是从山里野生果树上采来的),才认出来饮料瓶上的图案,之后又请教了韩国导游,才知这些饮料是用来解酒的。中国的饮料生产公司,你们注意到这个商机了米有?不过,现在拐枣在国内还少有大规模的人工栽培,恐怕一时半会儿就算有这想法也找不出辣么多的原料来。至于想起来童年的拐枣味道流口水了的亲们,貌似现在已经马上到鲜果采摘季节了,我看只好求助于万能的淘宝了吧!
葛根及葛花
葛根又名粉葛、葛麻藤,为豆科植物葛藤属。葛根是中国的民族植物,早在尧、舜、禹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葛藤制麻织布。葛根除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等营养成分之外,还含有异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少量的黄酮类物质。其中,黄豆苷原、黄豆苷、葛根素是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尤以葛根素含量最高。
翻开我国古今的医典药籍,野葛的花和根解酒之说屡见不鲜。明代李时珍对葛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据《本草纲目》记载,葛根浑身都可解酒,葛根和种子葛谷均解酒毒,葛花消酒。附方还说,酒醉不醒的人,用生葛根捣汁饮二升便愈;葛花研细末入酒,可以久饮不醉。《千金方》载:治酒醉不醒;《药性论》载: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
《滇南本草》说“葛花解酒醒脾,酒毒酒痢治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精伤胃,吐血呕血,消热,解酒毒”。金元四大医家的之一的李杲《兰室秘藏》,拟定一著名的解酒良方“葛花解酲汤”,专治饮酒过多,呕吐痰逆,头痛心烦,胸膈痞塞,手足颤摇等。现代中的《中药志》记载:葛花“解酒毒,除胃热。用于酒后烦渴,头痛,呕吐,湿热便血”;《中药大辞典》亦说葛花“解酒醒脾,治伤酒发热烦渴,不思饮食,欧逆吐酸,吐血,肠凤下血”
葛根含大豆甙,它能分解乙醛毒性,能阻止酒精对大脑抑制功能的减弱;能抑制肠胃对酒精的吸收,促进血液中酒精的代谢和排泄。美国人在用葛根黄酮治疗酒精中毒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葛花中的皂角苷,异黄酮类具有氧化还原作用,加速酒精氧化,收缩和保护胃肠黏膜,减缓酒精的吸收,阻碍酒精快速大量地进入血液循环。
小贴士:误区——浓茶咖啡可醒酒
有些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或咖啡有“醒酒”作用,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酒后饮浓茶,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的物质)过早地进入肾脏,使肾脏受损。而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有刺激中枢神经和肌肉的作用,酒后喝咖啡会使大脑从极度抑制转入极度兴奋,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会超过单纯喝酒的许多倍,甚至诱发高血压。
最后,容许地理君友情提示一句,最根本最有效最简单最粗暴的解酒方式,居然不是上面的这么多五花八门的解酒植物哦!那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当然是:少——喝——酒——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