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因中药材多为生品,故必须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才能入药,以增效减毒,适宜使用,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经过炮制的药材,都不能称之为“中药”。
中药
纵贯千年时光
师法自然万象
白芍,归肝、脾经,最擅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与桂枝配伍,可调和营卫。
人参,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称“吉林参”,为道地药材,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古方“独参汤”,即单用此一味,以治疗大失血所引起的元气虚脱危证。
黄芪,性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其饮片切面外圈白色,中心淡黄,称为“金井玉栏”,闻之有较浓的“豆腥味”。
黄芩、黄连、黄柏,皆味苦,黄芩长于清上焦肺火,黄连长于清中焦胃火,黄柏长于清下焦相火,合称“三黄”,尤以黄连为苦寒之最。黄芩生用清热,炒用安胎,酒炙清上,炒炭止血;黄连生用清热,酒炙上清心火,姜汁炙可清热和胃止呕,吴茱萸水炙可舒肝和胃止呕;黄柏生用、炒炭皆可,盐水炙更能滋阴降火、除骨蒸。
党参,味甘,因产于上党盆地,故名。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补血、生津,古方治疗气虚轻症及慢性疾患,常以党参加大用量代替人参。
牛膝,主产河南者称“怀牛膝”,主产四川者称“川牛膝”,生用活血通经,利水通淋,酒炙用补肝肾,强筋骨,为动血之品,性专下行,可引火(血)下行,是诸药引经下注之品。
夏枯草,以干燥果穗入药,因生长到夏至后即枯萎而得名,《本草纲目》云“其禀纯阳之气,善补厥阴血脉”,可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葛根,性凉,轻扬升散,可发汗解表,解肌退热,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风热,均可选用,又能透发麻疹,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生津止泻。
川芎,味辛,以四川产者质优而得名,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其“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头痛要药”。
杜仲,归肝、肾经,可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多盐水炒用,以增强其入肾经的功效,本品为树皮入药,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桂枝,可发汗解肌,温通心脉,助阳化气,常与麻黄,白芍等配伍使用。
玄参,因色黑而得名(玄指黑色),清朝时因避讳康熙帝“玄烨”的名字,故也叫“元参”,可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十八反”中有“诸参辛芍叛藜芦”之说,故玄参不能与藜芦同用。
桑叶,以叶入药,初霜后采收,故又称为“霜桑叶”,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金银花,以花蕾入药,因花色兼具黄白,故名,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决明子,以成熟种子入药,呈“马蹄形”,又称“马蹄决明”,可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可做枕以治头风”。
蝉蜕,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入药,能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白术,“浙八味”之一,以浙江于潜为道地,效最佳,称为“于术”,以根茎入药,可生用,土炒或麸炒,能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监制
郭建祥审核
梁艳
审效
任平编辑
王锋
主办
亳州市盛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办公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