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5月29日晚7:00-9:30
主讲人:柯召民助教:潘洋、王军丽
参与学习同学:霍均玮、王培杰、谷艳丽、王彩红、邓羽辰等49人。
一、授课内容纪要
1.桂枝加葛根汤
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一味药葛根,如果太阳中风,符合桂枝汤证后,多一个证,“项背强几几”,需要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分两种,粉葛(色白,市场上的葛粉一般都是粉葛)和柴葛(浅棕色),药用最好选柴葛,闻之药味浓烈,纤维多,药性好。
记住长沙方歌括:
葛根四两走经俞,项背几几反汗濡,
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2.倪师说本草——葛根
葛根即葛树的根,常见于江浙,葛花、葛谷、葛根、葛汁皆可入药,经方最常用葛根,一般烘干后切片。葛树为藤本植物,攀绕高大乔木生长,直达树梢,长可达十几丈,根部能够吸水供应顶端生长,可见其升提能力强,临床上取其升提之性。葛根使用的主证是项强,项背属足太阳膀胱经,六经辨证属太阳经,经方家常用葛根治疗温病,有个著名的方剂叫做葛根汤。
温病:冬伤于寒,发于春则为温病,并非一定指冬天受寒。汗后伤风,多见于儿童,比如小孩子好动,运动后出汗,汗后当风,喝冰饮,这是因为津液丧失之后而得到风寒,葛根汤常用于小儿科。
葛根解肌生阳散火,升提津液,适应症如下:
(1)治疗水痘麻疹:小孩子出水痘,先是手指头冒出一两颗,38度左右低热不退,无精打采,一剂葛根汤,第二天全身都是水痘,不用害怕,小孩精神恢复,胃口大开,注意不要抓破水痘,会自然消退,一定不要消炎。发水痘出麻疹可用,消渴大热也能用,适用于身体缺少津液,上焦津液干枯。
(2)脑膜炎(中医称为刚痉):人突然昏厥,角弓反张,这是因为脑部津液没了。因为津液存在,头摸起来才是凉的。如果津液堵着没法上来,大脑不仅仅缺氧,津液不足还会引发抽筋,手脚本来在前面,抽起来整个身体往后翻,中医称为刚痉。这时候也要靠葛根,因为葛根可以提升津液,把水从肾脏提升到脑部,一旦脑部水液充足,抽筋现象就会消失。
注意:①葛根用量要大,至少需要五六钱,因为已经刚痉了,不清楚多少量下去才够,因此宜多不宜少。多了不用担心,绝对不会提升津液太过造成脑积水,人体本能会调节,一旦津液够了,多了自然会排出去。②葛根不可单味使用,需要与其他药配合使用,经方是绝对处方,葛根需要用在绝对处方里头。有的药可以单味使用,比如生铁落、生硫黄,但是葛根单用不行。
(3)断食抗癌:葛根能够升提津液,可以止消渴大热,蒸食可解酒毒,可以断谷不饥。道家修炼断谷,常把葛根打粉炒熟食用。断食是个很好的养生方法,有的癌症病人担心吃进去的营养没有被人吸收,被肿瘤吸收,所以癌症治疗有个饥饿疗法,通过断食切断肿瘤能量供应,把肿瘤饿死。但是断食最怕脱水,可以吃葛根粉喝开水或者用温水冲服葛粉来补充津液,保证津液一直往上输送,只要不脱水,断食10天一个礼拜甚至两三个礼拜都没问题,这样人就能跟肿瘤一直耗下去,人没事,但是癌细胞可能会饿死。如果配合中药治疗一段时间,可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注意:此法体壮者可用,如果患者经过手术和若干次化疗,严重体虚,元气将尽,断食可能有生命危险,禁用。因此,什么方法都要因人而异,体力好的时候可用,不可以偏概全,什么情况都用。
被狗咬伤,狂犬病,也可用新鲜的葛根捣汁敷在外面。
唐容川这个经方家讲药性讲得最好,他说,葛根里实,里面很扎实,很细很密,所以升津不升气。升提的药物很多,像升麻中空,孔道行气,所以升气不升津。如果有人跑来找你看,说口渴,你却用升麻,这就是鸡同鸭讲了,用了无效。葛根与升麻都有升的效果,但是一个升津,一个升气。
因为经方是绝对处方,日本的经方家东洞吉益把它简化,只要病人说到项强,就可以用葛根了。病人说项强,你还在考虑用不用葛根,等到病人抽筋严重,发现该用时,人家已经不会讲话了。所以葛根的主证,第一个就是项强。第二个问有汗无汗,有汗用葛根,无汗用麻黄之类的。有汗就是表虚,比如小孩子运动玩的时候流汗,毛孔张开,这时候中了风寒就是得之于表虚,葛根汤就治这个病。经方家吴克潜认为,葛根解热之剂;麻黄解太阳表邪;桂枝解营卫,是肌肉之间的问题。所谓表实,就是毛孔闭塞,会用到麻黄就是因为表实;桂枝汤治表虚;葛根呢,主发汗,太阳经入阳明经的阶段。三个有不一样的地方,这里大家有个概念就好了。《伤寒论》会讲得很详细,一开篇就是讲这三个处方:桂枝汤、麻黄汤和葛根汤,这里不细讲,因为我们是在介绍《神农本草经》。
这里需要了解一下伤寒家和温病家,温病学派说伤寒家不懂温病,因为张仲景没有到过南方江南,没看过湿热的地方,不懂得南方没有寒,怎么会有伤寒。所以,认为张仲景不懂温病,经方里面也没有治疗温病的处方。实际上,张仲景写的葛根汤就是治疗温病第一方,介绍《伤寒论》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写的非常精彩。
桂枝:和营卫,解肌,太阳病;
葛根:表虚,汗出,太阳病到阳明病之间,葛根汤是温病第一方;
麻黄:表实,毛孔闭,无汗,汗在肌肉和皮肤之间。
牢记:(1)葛根起阴气,升津液;(2)后背到脖子项背这块区域,治“项背强几几”非常好用的药。
倪师提到狂犬病可用葛根捣汁敷,现代人被狗咬一般选择打狂犬疫苗,很少有中药试验的机会,现在很少看到中药治疗被狗咬,理论上中药可行。
葛根是从太阳转阳明时很重要的一味药,所以《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经第一句话,葛根浮长表阳明,因此葛根汤用来治疗太阳温病,实际上已经很接近阳明,当出现阳明病证,比如眉间痛时可用。
3.桂枝加葛根汤医案四(程昭寰)
落枕
马某某,男,18岁。患落枕,每年3-5次,发作时头不能侧顾,项强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发作针刺按摩3—5次,即能获效。但偶感风寒,旋又发作,偶有汗出、怕风,要求服中药断其根,乃用汤药。就诊时见:舌质谈,苔薄白,脉浮迟。余曰:一方,发作时服3剂,再发再服。
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9克,葛根15克,当归12克。如此服用2次,遂不再发。
按语:落枕常发,发则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脉浮迟,桂枝加葛根汤证备,是用之即效。
落枕频发,头无法转动,项背疼痛,按摩有效但不能断根。这些症状加舌诊可以判断符合桂枝加葛根汤,因为血虚,所以加了当归。睡觉落枕,颈项不舒服,皆可用,效果很好。
4.桂枝加葛根汤医案五(张振东)
痉证(僵人综合症)
王某,女,52岁。平素易汗出,年l0月感下肢抽搐疼痛,渐至颈项强,下肢僵直瘛疭,不能下地,伴发作性呼吸困难,甚则窒息。医院诊断为僵人综合征。
诊时头项强直,转侧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苍白,言语欠清,神情淡漠。双眼内收外展受限,双胸锁乳突肌、腹肌紧张,四肢张力高,反射活跃,双脚趾向足心拘挛。全身湿润有汗。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伤津,筋脉失养。治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枚。连服30剂,汗止,周身有柔和感,加全蝎3克,研末冲服。又服30剂。全身拘急缓解,肌肉松弛柔和,语言清晰,虽尚有脚趾拘紧,已能下地行走。
按语:素体亏虚,腠理疏松,汗出潦潦,久则伤律,无以滋养筋脉,而见头项强直,手足挛急,反复不愈。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止汗,重用葛根以升津液,舒筋脉,再加全蝎以熄风止痉。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倪师药解葛根视频讲过痉病,角弓反张,抽筋就是这个症状。王某平时易汗,出汗就伤津液,下肢抽筋开始慢慢往上发展到颈项强,瘛疭就是抽搐。无法下地,甚至窒息,这个症状已经很严重了。
头项强直暂时肯定转侧困难,说话不利索了,双目无神,肌肉紧张,两脚趾向脚心拘挛,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这样一个症状,然后开始讲病机,属于荣卫不和,汗出伤津,筋脉失养,治以桂枝加葛根汤。
注意,这里的葛根剂量30g,一般都需要30g以上。葛根剂量相对应该大一点,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白芍也有舒缓肌肉的效果,而葛根散发力量更大,像花开一样散掉。服了30剂,汗止。全蝎就是蝎子焯水后晒干,用来祛风,研末冲服。又服30剂,全身拘急就缓解了,肌肉也松弛柔和了,口齿清楚了。脚虽然还有点拘急,但是能下地走路了。
僵人综合症看似很严重,但是葛根汤就搞定了。因此,不管西医的病名多恐怖,关键是根据症状用药。按语说,身体一直亏虚,腠理疏松,所以经常出汗,流汗多了伤到津液,就容易抽筋。柯兄母亲平时也易出汗抽筋,也曾用过桂枝加葛根汤,效果似乎不太好,估计是喝的剂量不够,应该坚持多喝几付。桂枝调和营卫可以止汗,重用葛根升津液,全蝎息风,方证对应所以效果好。以后看到僵人综合症,记得用桂枝加葛根汤。
5.桂枝加葛根汤证医案六(金树武)
面肌颤动(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魏某,女,45岁,年4月25日初诊。自述右侧面部肌肉颤动,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伤风而后突感右侧面部肌肉颤动,项背强几几,右侧面部麻木,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时有自汗、恶风、手足麻木等症。医院均诊断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服西药(不详)及中药镇肝熄风汤、牵正散等不效。乃来我院诊治。
检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颤动,无明显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风邪侵袭,营卫不和,皮肉不利,筋脉失养。仍以祛风调和营卫,解痉舒筋为法。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l0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葛根50克。服后喝热粥毫升,取微汗避风。6剂后症状大减。又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复发加重,仍守前法治之,复投本方21剂,诸症痊愈。
按语:腠理不固,营卫不和,致络脉筋肉失养,加以风邪扰动而发病,参以脉证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用之果验。
这个症状跟面瘫差不多,脸部肌肉颤动麻木,口眼歪斜,汗出入风,手脚麻木,西医诊断的病名很可笑,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中药也用过,说一下这个镇肝熄风汤,这是民国名医张锡纯的方子,主要用于中风,肝热,肝阳上亢,就是脸红怕热,穿衣少,喜冲凉这样的情况。明显这个病人不符合,她是自汗恶风,因此,镇肝熄风汤服之无效。
检查结果,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颤动,无明显口眼歪斜,但是苔白说明里寒,抽筋这个症就能用。风邪侵袭,营卫不和,皮肉不利,筋脉失养,最关键的是筋脉失养,因为伤津。要记住风邪袭表,所以要祛风,解痉舒筋,用桂枝加葛根汤。这个处方里面,葛根用了50g,所以,葛根这个药用量一定不能太少。为了更好地发汗,还喝了粥。如果用了桂枝加葛根汤,发汗多容易好,但是一定要避风,不然又吹了风,就没效果了,因此,六剂后症状大减,但劳累汗出当风复发了,按照前法,又服了21剂。
记住风邪袭表,筋脉失养这种丧失津液的情况,有汗,脉浮脉弦都可用桂枝加葛根汤。
6.桂枝加葛根汤医案七(秦天富)
睑废(重症睑下垂)
赵某某,女,6岁,年10月l0日初诊。其父代诉:思儿于三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风寒,当晚发烧,三日烧退后,遂发现双眼睑下垂。经省、医院诊为“重症睑下垂”。口服维生素B1,间断注射新斯的明,仅有短暂之效,须臾复垂,且逐渐加剧。
刻诊:患儿发育一般,舌脉末见明显异变,唯形气较弱。只见患儿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偶或为了瞻视而以手指将眼皮扶起。余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服三剂,毫无效果。细思之,眼睑乃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起之处,患儿初因受风,伤于太阳之脉,遂至太阳经输不利,经气不振,故使眼险下垂。
以通阳疏络,调和营卫法治之,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枳壳15克,防风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3剂,日1剂。药后明显好转,已能平目视物。因形气较弱,又以原方中加黄芪10克以复正气,3剂。半月后其父来告,眼睑完好如前,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按语:本病临床多以脾虚气陷治之,然本案乃风入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其依据乃是眼睑为足太阳经脉所起之处,此经脉辨证之典范也,果用桂枝加葛根汤取效,临证值得深思。
眼睑下垂,往下掉,无法控制,大致这个病症。这个小女孩6岁,三个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风寒,当晚就发烧,三日后退烧,但退烧后其实并没有好,发生眼睑下垂,这个大概就是重症眼肌无力。
柯兄曾经接诊过一个病人,眼睛肌无力,眼睛经常肿,医院治疗两三年,差点要了他的命。医院诊断茂名看不好,需要到广州看。来到柯兄处就诊,就是把湿水化掉,以平胃散作为主方加减治愈。
医院诊断也是重症,口服维生素B1,间断注射新斯的明,但是短期有效很快就不行了,看来这个方法无效,而且后来症状还严重了。
这个小女孩发育一般,舌脉未见明显异变,唯形气较弱,有仰头视物的姿态,偶或为了瞻视而以手指将眼皮扶起,说明她需要把眼皮抬起来才能看东西了。本以为是中气太弱,于是治以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主要是黄芪升麻这些升气之药,再加上当归柴胡之类,有的加白术陈皮。这是李东垣创立的一个方,适合老人家用,老人家中气虚,比如经常久蹲厕所大便难下,这时候一定不可泻,需要补中气。因此,老人家适合补中益气汤,也可加肉苁蓉之类的药。但是这个小女孩服用补中益气汤无效,医家就想,眼睑属于太阳膀胱经,是太阳经的起始之处,起因是受风,伤于太阳之脉,遂至太阳经输不利,经气不振,故使眼险下垂。因此,需要调和营卫,医家就用了桂枝加葛根汤,里面加了枳壳和防风。防风,顾名思义就是祛风的药,所以能防风。眼睑下垂、口轻微歪斜之类的,说明这个地方受了风,需要加防风。枳壳可能是病人呼吸有点问题,气比较热。服用三剂以后就明显好转,可以平视。因为气比较弱,又加了黄芪补气。
重症睑下垂这个症,她实际上还是伤于风寒,这个才是病因,因此,问诊的时候,问清楚病的起因很关键。此病临床上多见于脾虚气陷,风入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其依据乃是眼睑为足太阳经脉所起之处,就能用桂枝加葛根汤取效。
7.桂枝加葛根汤医案八(封万富)
风隐疹(荨麻疹)
李某某,女,37岁,患荨麻疹数年,每日必发,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风时加重,病发则全身肌腠不舒,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虽为小疾,但病发时搔痒难忍,心中作烦,颇影响工作与休息。辨证:腠理疏松,风入毛窍,阳气外泄。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防风15克。共服20余剂,基本告愈。
按语:本案辨证眼目一是痒疹逢汗遇风加重,二是发则全身肌腠不舒。为风中肌腠,扰于玄府,太阳经脉不舒,病合桂枝加葛根汤证,故用之即效。
这是一个风隐疹的医案,李某得荨麻疹很多年,每天必发,发出来一粒粒的,汗出一遇到风就加重,全身肌腠不舒,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好。虽然是小病,但痒起来很难受,有时候痒比痛更难受。辨证是腠理疏松,风入毛窍,阳气外泄,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防风。一般祛风,加防风或者蝉蜕效果都很好,有透疹的功效。风疹这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效果不错,加上连翘防风蝉蜕,效果都很好。前人的医案如果有风疹病症图片,后人学习就方便很多,以后诊病尽量多搜集这些症状的图片,对中医的普及会很有帮助。
这个病人服了20多剂,平时我们诊病,病人服用三五剂没好,可能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诊断错误,不敢开太多剂。慢性荨麻疹不能专方专用,还是抓主证,要问清楚,最简单的就是问问是否恶风,如果风一吹就更加严重,那么用这个方的几率就非常高。风吹过来,一抓一大片,一个一个大疙瘩那种也属于这种,突起的那个疙瘩按起来有点硬的,都算。
这个病例,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上防风效果应该也不错。本案辨证眼目一是痒疹逢汗遇风加重,二是发则全身肌腠不舒。为风中肌腠,扰于玄府,太阳经脉不舒,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故用之即效。
8.条辨: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一条是讲太阳病误下后,应根据正气抗邪的能力及表证存在与否来决定治法。“太阳病”就是表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都应当发汗,而不应该泻下。“下之后”,出现“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从文意来看,“其气”是指太阳之气,“上冲”不是一个病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机,就是太阳病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还可以向上向外,抗邪于表,上冲和下陷是相对而言的。
金代医学家成无己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个医家,他解释,太阳病下之后,阳病本属于表的,却用了攻下的药,表虚可能传入里。这时,如果还有气能够上冲,说明里面还没受损,正邪还能相争,邪仍然在表,所以这个时候还可以用桂枝汤。如果气不能上冲,说明已经无力与邪抗争了,说明里虚,邪气已经传入里,那就不能再用桂枝汤了。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如果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言外之意,表邪就会乘虚内陷,证候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就不能再用桂枝汤。
刘渡舟与成无己讲的差不多,如果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就说明表虚内陷,最后就发生变化了,就不能再用桂枝汤。这是桂枝汤用法的禁忌,一定要注意慎用。
9.条辨: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一条指出了治疗坏病的原则。
“太阳病三日”,在太阳病的病程中,已经过了三天,对于这个时间不要太机械,简单理解就是过了几天。“已发汗”就是已经用过发汗的方法,或者是因为汗不如法,或者是由于用的方子药不对证,结果病没有好。“若吐、若下、若温针”或者是又用过了催吐的方法,或者又用过了泻下的方法,或者又用了温针,温针就是火针,是一种火疗方法之一。
已经发汗,可能桂枝汤,可能麻黄汤,但没好,发汗的方法可能不对症,然后用吐法,催吐,比如说瓜蒂散之类的,吐了肯定会伤胃气,吐了没好又泻下,泻下也是伤胃气,然后又用烧热的针来刺。这个温针就是火针,用火疗的方法。有一本书叫做《名医杂著》的,他说温针,古代一般是把针刺在那里,然后把白芷粉之类的做成饼烫热贴在皮肤表面,这些方法不清楚是如何考证出来的,这个了解一下就好,跟我们学临床辨证没有太大关系。
“仍不解”,结果用了这么多复杂的治疗方法,病邪仍然没有解除。“此为坏病”,坏病就是变证,这时候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证候,都可以叫做坏病。
后世医家认为,仲景为什么把它叫做坏病呢?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六经病,让你用了错综复杂的治疗方法,把病给治坏了,使病情复杂化了。所以坏病就是由于多次误治或者用了多种方法的误治,导致了病情的复杂化,这就叫坏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误治都会形成坏证。上一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虽然也是误治,但还没治坏,太阳之气还能行于体表与邪气作斗争,所以还可以用桂枝汤。
既然病情已经复杂化,它已经不是单纯的表证,“桂枝不中与之也”,再给桂枝是不行的。“不中”就是不可以,再给他用桂枝汤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因为症状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桂枝汤证了。
虽然误治,但其气上冲,能上去,就说明这个太阳病还可以在体表跟那个邪去做斗争,桂枝汤还可以用。现在这个病已经治坏了,到了很坏的地步了。所以病情很复杂了,桂枝不中与之也,就是桂枝汤不能用了。
误治以后所出现的坏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有气分有血分,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的病证,我们怎么去治疗?这里提出了12字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观其脉证”的“观”字很重要,就是观察、审视。只有很仔细地、很谨慎地来审查他的脉和证候,才能“知犯何逆”,知道是犯了哪种错误,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随证治之”。“随”,随顺之意。随顺客观证候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进行治疗。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西医的病名,没有专方专治这种说法,实际上就跟这12个字有关。比如有人咨询,咳嗽能否用小青龙汤,咳嗽的方非常多,这么问没有任何意义,一定要把主证讲清楚。比如问喉咙痛吃什么药有用,感冒了能否喝桂枝汤,这些问题无法回答,太宽泛,说感冒不如说发烧,还能大致判断,只说感冒确实没法判断。因此,学中医,哪怕不一定能做个好医生,但至少能做个合格的病人,说清主证很关键。
我们说《伤寒论》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所谓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这四个字在《伤寒论》中没有出现过,在文字的表述上,最能够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就是这12个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中医黑总是以中医违反双盲否定中医,而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个体化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10.条辨: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这一条说的是桂枝汤的禁忌证。在提出桂枝汤适应证的同时,又提出桂枝汤的禁忌证,以及误用后的情况,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不犯治疗上的错误。
这一条是说太阳伤寒证表实无汗是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本为解肌”,显示桂枝汤和麻黄汤发汗意义的不同点。“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麻黄汤证,而桂枝汤中有滋补收敛之品,发汗力量很小,只能解肌而已。如果误用桂枝汤,汗更出不来,就会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此条为桂枝汤的禁忌。桂枝本是解肌祛风的,如果是误治以后,其人脉浮紧,这个就是桂枝汤跟麻黄汤的症状区别。麻黄汤是脉浮紧,而桂枝汤是脉浮缓。
脉浮紧与脉浮缓最大的差别,浮缓就是没有力,比如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气打的不足,摸起来就是软软的;而气打的差不多车胎要爆还没爆时,用手一摸硬邦邦的就是浮紧。如果你把脉,这个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这个就是麻黄汤证。恶寒、无汗、脉浮紧这三个辩证点,是麻黄汤的主证。
桂枝汤里有滋补收敛的阴药,比如芍药,因此,发汗的力量就相对就小,主要是解肌。如果误用了桂枝汤,汗更出不来,意思是本来脉浮紧的情况应该用麻黄汤,你用桂枝汤汗发不出来。
如果出现汗出不来或者躁烦,躁烦就是大青龙汤的证。大青龙汤跟麻黄汤这个辨证点要注意,两个都恶寒,大青龙汤是寒里面还包着火,所以躁烦,而麻黄汤,仅仅是寒的不行,只寒无火,穿着衣服打哆嗦,一点汗都没有,皮肤摸着干烘烘的。一定要记住,有烦躁的才是大青龙。
桂枝汤本来是解肌袪风、调和营卫的,这里的“解肌”主要是和麻黄汤治法中的“发汗”散寒相区别。麻黄汤发汗散寒,桂枝汤解肌袪风,主要是在文字上相区别,说明桂枝汤的发汗和麻黄汤的发汗不同,桂枝汤发汗力弱,麻黄汤发汗力强。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是叮咛之语。“识”,知道、记住之意。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必须牢记于心,不可忽视,否则就会犯错误。桂枝汤解肌袪风,麻黄汤发汗散寒,一定要记住这两个的差异。两者的脉不同,一个恶风,一个恶寒;一个有汗,一个无汗;一个脉浮缓,一个脉浮紧。两者发汗力度不同,桂枝汤发汗力弱,麻黄汤发汗力强。服用麻黄汤,马上感觉全身毛孔就像一朵鲜花一样慢慢打开,然后汗就开始往外冒。不是麻黄汤错用了麻黄汤,用错了很伤身体。
以前有个学员,跟我们学了不久,学了桂枝汤症,还没学麻黄汤,觉得自己有了麻黄汤证,于是喝了一碗麻黄汤,然后烧也退了,身体也不疼痛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为了巩固一下疗效,又把剩下的一碗喝了,又发了一次汗,突然觉得自己身体非常虚弱。因此,中医治病,病愈药止,不需要巩固疗效。大多数药不可用来巩固疗效,某些滋补类药可以长期服用巩固疗效,比如补中益气汤、建中汤之类(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这种可以多喝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但是解表发汗的药,不可以多服。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区别,不可用错。
二、课后交流和提问
(一)提问
1.亚利:刚才潘洋讲现在小孩都被捂着了,我周围就有两个朋友,他们家小孩小时候是捂得太厚了,的确特别容易生病。
柯大哥:捂是一方面,可能更多的还是打疫苗。打疫苗是第一大害(具体见《中医之匙》的作者讲述打疫苗对身体的伤害。)
2.洋:我们有个同事,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把空调开开,对着空调吹,这是为什么呢?他对空调这种温度他没有感觉吗?
柯大哥:有的人是这样,第一是因为生活习惯,现代的人喝了太多冰冷的东西进身体后,胃这块或者整个中焦部位比较寒,这块等于是块冰,冰隔住了,本来阳气要收回去形成循环……人身体好的时候应该是热时能顶热,不是很热;冷的时候身体也能顶,不是很冷……中焦很寒,隔着阳气冒在上面,人就觉得好热呀,要不断吹空调才行,实际上他身体中焦这个地方是很寒的,你看他的舌苔应该是又湿又寒之象,身体里面很寒,长期下去身体要完蛋的。
洋:对,确实,这个人经常会因为胃痛请假不来上班。
柯大哥:这样的人需要长期大量用附子理中汤,理中汤把脾胃温回来以后就不会觉得那么热了。
洋:还有,关于疫苗的问题。现在国内不打疫苗,小学不收啊。
柯大哥:没有那么夸张,要镇定一点。每个公民接受义务教育是法,是否打疫苗是疫苗管理条例。不能由把于没打疫苗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打疫苗对身体的危害太大。
3.艳霞:去年我生老二时,月子期间用手机,后来出月子后手偶尔抖或颤。不知是因为手受累了还是受风,桂枝加葛根汤有没有用?
柯大哥:你伸舌头看看。
柯大哥:你的情况应该用真武汤加磁石和五味子。可能跟水循环有关,喝5剂看看有没有效果。
艳霞:这个跟是不是跟受风有关?
柯大哥:跟你身体里水太多有关。你是不是偏胖?
艳霞:我是偏瘦,后背怕凉,但可能确实也是水湿比较重。
柯大哥:这样啊,那你再拍个高清点的舌苔发给我看看吧。
柯大哥:以后要生小孩的,一定要找讲整个生产过程的医书看看,比如说《傅青主男女科》、《备急千金要方》这样的书里有关于生小孩的很多东西,可以找来看看。广东这边对坐月子比较讲究,基本上动用家族所有人的力量来帮助孕产妇生小孩,我不知道北方会不会这样。生小孩后,产妇是不能碰冷水的,否则以后问题会很多。
洋:柯大哥,你以后能不能有机会专门给我们讲讲广东坐月子的风俗,广东和福建那边坐月子的风俗很讲究,北方差很多。哪天可以给我们讲个专题。
柯大哥:可以啊。找个半节课,我们专门来讲讲广东的这个风俗。
4.云芳:我女儿两年前出现一抓就一片起来的痒,过十几分钟,自己就消退了。西医说是蛋白质过敏。如果不给她吃鸡蛋牛奶海鲜之类的,就好一些。只要一吃,一痒一抓又起一片。这种情况,能不能用今天讲的桂枝加葛根汤?
柯大哥:这样的思路是对的。最好你的小孩子起疹子的时候拍一些照片给我。这种案例我还是治过一些的。西医说蛋白质过敏,实际上是蛋白质丰富的时候,肺没办法把它运化出去,肺主皮毛,所以在皮毛这个地方塞住了。塞在这里,所以就又红又痒又肿,有的给风吹就更加严重;有的人没有风吹更严重的症状,这是两种情况,你看看是属于哪种。
云芳:她有时候也没痒,碰一下皮肤,就会起一个像蚊子咬的包一样的,碰一下就会起。
柯大哥:任何时候随便刮一下就起一个包,是吧?
云芳:对。有时候特别敏感的时候是这样;有时候是先痒,一抓痒就起来了。
柯大哥:你等她发起来,拍点照片,还有舌苔的照片,一并给我们看看。这个问题……但是寒凉的东西是致命的,绝对要停,牛奶、水果、冷饮必须要停的。
(二)新同学介绍
本期新同学有王培杰、霍均玮、谷艳丽、王彩红、邓羽辰。
(整理/陈丽、毛菊)
关于《伤寒论》学习小组
《伤寒论》学习小组是一个全国性的公益中医学习小组自组织,由一批亲近传统文化、信仰中医的义工朋友共同发起,旨在带动热爱中医、有心学习并有行动力的朋友从零开始学习中医,共同成长,希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亲近和传习中医等本土文化,为中医扫盲贡献微薄之力。目前已有60余名来自北京、安徽、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海南、浙江、江苏、湖北、广东、香港等省份及美国的师友共同学习。学习小组每周周日晚上7-9点在钉钉app的群里通过直播和视频会议集体学习,平日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gef.com/fgcd/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