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举办的“斗门龙舟起龙民俗仪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看。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斗门龙舟竞渡与民俗活动已搭建起一个文体合作新平台、民间交流新桥梁,让珠海、澳门、香港三地人民感受到‘人文湾区,一水同舟’的文化魅力。”5月3日举办的“斗门龙舟起龙民俗仪式”上,香港游客刘向明难掩心中热情。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港珠澳大桥再度上演北上热潮。5天内,.4万人次的客流、15.2万辆次的车流进出珠海,再度印证了当下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人气。
作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斗门区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乘上“东风”,推出“平、靓、正”多元化消费场景,展现独特魅力。
随着乡村+文化+旅游融合不断加深,斗门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加快打造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
●南方日报记者王韶江
“食在斗门”??
传统美食受追捧
“好好睇!”“呢个都好靓!”
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越来越多港澳游客将“近在咫尺”的斗门作为旅游、消费的目的地,把“聚餐、剪头发、做美甲”等项目“留到斗门”消费。
随着夜幕的降临,白藤·渔乐圈海鲜烧烤夜市(下称“渔乐圈夜市”)绽放出璀璨光芒。经过四个月的试营业和精心改造,该夜市在“五一”期间正式开业。
五颜六色的牌坊、造型独特的霓虹彩灯、时尚潮流的手绘墙、浪漫梦幻的灯光花海、充满活力的舞台……走进渔乐圈夜市,满满的海鲜主题元素扑面而来。
熙熙攘攘的夜市很快火出圈,不少港澳游客开车来此选购生猛海鲜、吃大餐、逛夜市。据统计,该夜市的日均人流量达到人次左右;在周末及节假日,港澳游客数量会有明显增长,占比高达40%左右。
这些年,珠海白蕉海鲈声名鹊起,一路走南闯北,给全国人民带去正宗的粤味。
煎、炸、炆、焗、蒸……白蕉海鲈可做多道菜品,成为最具白蕉特质的“舌尖上的享受”。其中,珠海人最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做法,就是豉油蒸白蕉海鲈。传统家常做法,恰到火候的蒸煮时间,让鱼肉细嫩爽滑,鲜美完全呈现。
“一条鱼”之外,还有藏在斗门镇大赤坎村的大赤坎叉烧馥郁咸香,味道诱人,吸引着八方食客前来一饱口福;“上横黄沙蚬”美食历史悠久,与“横山鸭扎包”“粉洲禾虫”“横山粉葛”齐名,并称为莲洲“四大美食”,饮誉周边地区。
此外还有被誉为“水中人参”的风鳝,甘甜无渣的粉葛,饱满红润的草莓……远离城市喧嚣与繁闹,在斗门品尝诱人特色美食,享受宁静田园生活,正在成为新时尚。
“玩在斗门”??
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请龙、起龙、洗龙、装龙、点睛……5月3日,“斗门龙舟起龙民俗仪式”在莲洲西滘村热闹上演。作为年斗门龙舟系列活动的“头阵”,传统起龙仪式火出圈,吸引大批市民与港澳游客参与。
本次唤醒的正是沉睡在莲洲镇西滘村20余年的龙舟。它由坤甸木制成,是珠海现存最早的一批木龙舟,还是当年代表中国出战龙舟世锦赛夺得成绩的队员所使用的训练龙舟,因此被誉为“冠军龙”。
掏泥沙、舀泥浆,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把河中的老龙舟“请”出。不多时,龙舟慢慢浮出水面,崭露真容。深褐色老木龙船身完整、线条流畅,尽管埋藏20多年,依旧保存完好。
队员登船将老木龙舟划出“龙舟坳”,向祈福区出发。其间,不时向沿岸市民泼水和派龙舟饼,寓意将福气带给大家。岸上市民、游客欢乐互动,或挥手或助威,流露出对“冠军龙”的热爱。
“我每年都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ngef.com/fgcfa/1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