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宅梧的文化习俗:一、饮食习惯:宅梧人会吃好吃,宅梧的饭店、大排档琳琅满目,营业至凌晨两点,十分兴旺。早在改革开放初,宅梧人就喜欢喝早茶、吃宵夜,现在经济环境好了,人民生活水平高了,就不再追求吃得饱,而是追求吃得好,够营养,而且款式多样,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河里游的,宅梧人都喜欢吃。以前生活条件差,用来填饱肚子的乡间野菜,例如簕菜、百花菜、水蕨、苦瓜苗等,现在都成为酒楼里面的畅销菜。二、风土人情:旧时宅梧地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建宅时,要求前阔后高,“宅坐青山龙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后山前水)。门向多取东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与山墙、烟囱、水流、厕所、道路相冲。古时城镇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泰山石敢当”,谓可祛邪消灾。三、宅梧话:鹤山方言之一。属广州话语系。使用人口约3万人,分布在宅梧镇内除白水带以外的9个行政村。与共和话及江门、新会方言相似。发音平缓,语调起伏变化不大,语音多为阴平声调。同开平、台山话相通,可直接交谈。例如:“我”读[捱3],“我们”、“你们”、“他们”均用单音字表示,各读[岳4]、[呢约4]、[却4]。“奶奶”用单音字表示,读[人4]。四、大碌竹(水烟筒):俗名大碌竹,鹤山市中西部民众(特别是宅梧地面)吸烟的常用工具,一般用毛竹制成。取5—9节毛竹头部一段,长约70厘米,径粗6—8厘米,不去竹青,在中上部开一小孔,斜插牢一根长约10厘米的小竹管。在烟筒里面的第一竹节隔层上钻三个品字形小孔,打通烟筒里面各节。然后灌上清水,在小竹管口装上烟丝,用香火点燃即可吸烟。吸起来“咕咚咕咚”作响,既有香味,又有声响韵律。水烟筒的制作很讲究,要选用上等毛竹,竹节较密,节层较薄易打通,外型美观,呈微弯状,吸烟时听其声音,“咕咚”之声清脆且响时较长者为佳品。通常认为,吸水烟,通过水的过滤不燥热,吸旱烟好。烟丝多为红烟,俗称生切,用黄烟、熟烟也可。水烟筒一般为私有公用,茶余饭后,田间小憩,群聚一处,一根烟筒这个吸完另一个接着又吸,有如击鼓传花,边吸烟边谈天,“咕咚咕咚”之声不绝于耳,别有一番情趣。五、舞狮活动:宅梧地区,逢年过节,新居进伙,商店开业,凡喜兴之事,群众都举行热闹有趣的舞狮表演,以示庆祝。锣鼓喧天,雄狮腾跃,鞭炮震耳,人山人海,场面壮观,气势恢宏,给喜兴之事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宅梧狮艺活动,在三十年代已经兴盛起来了。狮艺活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既能娱乐,又能强身健体。因此各乡各村都有狮子队,并聘师收徒传艺。当年宅梧地区狮艺活动最活跃的有堂马乡梁秋仔为教头的狮子队,靖村乡余柱仔为教头的狮子队,选田乡吴乃疆为教头的狮子队,荷村乡罗警为教头的狮子队,上沙乡梁英为教头的狮子队等。宅梧地区最负盛名的狮子队要数白水带的罗水容狮子队,他们武艺高,狮艺尤为出色,经常被邀到外地表演,曾名噪一时。解放后,因禁止封建迷信活动和防止宗族纠纷,舞狮活动曾停止过一段时期。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发掘民间艺术,经过推陈出新,狮艺活动更为普遍。现在,各乡村都有狮子队,而且相传成习,技艺日臻高超。六、节日习俗:习俗很多,大多属一些美好、幸福、吉祥、安康之类的祝愿和盼望。如腊月二十八为“扫尘日”,除旧布新,祈求健康。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贴春联,挂新画,结彩灯,放爆竹,点花灯,吃团圆饭,合家守岁,翘盼新春。到了子夜,家家户户燃放炮竹,正所谓“炮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除夕与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为“过年”,正月初三早晨,便燃鞭炮“送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每年的年初一晚上,宅梧镇政府都组织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在梧冈公园里向全镇人民公演,期间公园里人头涌涌,热闹非凡。解放前,宅梧民间节日,一年之中,共有二十多个,但解放后,由于有的节日习俗迷信色彩很浓,故废止。在改革开放之后,经过推陈出新,有十多个节日习俗保留下来,并具有一定的含义。宅梧艾糍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宅梧人过春节,大体上和别处的相同。但制作作品,却与别处的不同。这里过年糍品很多,重要是“圆糖糍”、“圆白堆”,象征圆[满甜蜜、贞洁。如果家中有添新丁的、还要造“鹅仔粮”(形态象鹅)、象征快高长大。过节期间,各家各户的厅房都要有一把连头带尾的甘蔗,象征幸福生活节节高,好头好尾,这些都是宅梧人新年特色。春分(农历二月春分之日)。这里的前人根据长期生产经验,认为每年春分之后,天气才真正转暖,是农作物下种好时机.也是农民卷裤下田的时候了,故有“想吃豆,春分漏”等农谚。此节本镇习惯造艾糍作为节品,以示庆祝。艾是植物,冬季生物在田间,开白花,采摘晒干捣烂和米粉造艾糍。清明节(农历三月清明这一天)。宅梧人在清明时扫墓拜山,已历代相传,这是悼念先辈的活动日。这里的清明节,各个家族都集结拜山,连在异乡异国的宗亲也回乡参加。供品以烧猪、糯米饭、夹饼、熟鸡蛋、甘蔗条等为多。牛王节(农历四月初八)。过去宅梧人多以耕作为主,耕牛是农家人的命]根,为了表达对耕牛的爱护,才形成此节日习俗。牛王时,人们采集一种叫鸡屎藤的植物,用其新鲜叶与米粉做糍(鸡屎藤糍)作节品,用鸡屎藤系在牛颈与牛角上,放牛上山,以作除魔驱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一)。宅梧人过端午节,本地人与客家人有所不同。本地人习惯五月初一,而客家人习惯五月初五。传说清朝期间,这里曾经土客相争,本地人为战事所需,把原是“初五”的端午节提前到“初一”。然而,土人也好,客人也好,过端午节都习惯包粽子作节品,历代如此。宅梧人粽子有四角粽、羊角粽和碱水粽等,都是用粽叶将浸透水的糯米和原料包裹,然后熬熟。有趣的是,羊角粽死的两个角有条2尺长粽带系看,方便孩子们挂在脖子上,在洗龙舟水时随时食用。碱水粽则需点上白糖或黄糖浆食。农民外出耕作,粽子冻了,要吃热的,便在粽的外面涂泥再煨,然后再食。总之,宅梧粽子,别有风味。宅梧濑粉“田了”节(农历七月中的一天)。原又称烧衣节。所谓“烧衣”,是指向已故的亲人、太公婆母烧农舍饭.祈求保佑降福。不过,随着时代进步,文化发展,人们对神力的迷信也逐渐淡化,进而讲究饮食与娱乐。所谓“田了”,就是人们经过夏收一个多月的艰苦的农活,洗脚上田了,应庆贺一下,故称做“田了”节,这是很有意思的。宅梧人过田了节,最具特色的是制作濑粉过节,宅梧人制作的濑粉,手工精细,细韧嫩滑,加上配料,美味可口,独具一格。现在,宅梧濑粉已成为宅梧人招待贵客的最佳食品。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这是个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宅梧人过中秋节,享用三次不同的美餐:八月十四晚吃一餐牛肉粥,八月十五早再吃一餐濑粉,八月十五晚才进行赏月,品尝各种节品。节品中,有一种是颇有特色的叫“和胎糍”,形状象谷粒,有两三个指头那么大,外面用米粉作皮,里面的馅极为丰富,吃起来味美可口,这种节品,是人们希望水稻丰收的一种象征。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九重阳,天高云淡,宅梧人也喜欢登高活动。宅梧镇东有皂幕山,西有云宿山,是登高远眺的好去处。登上山锋,西可极目肇庆,南可远眺开平水口,这是宅梧人又一有趣活动。冬至节(农历十一月冬至这天)。到了冬至,已是“秋收冬藏”休闲时节,宅梧人和别处一样,吃着汤丸欢度这一天。团圆节(农历十二月末一天)。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时节。宅梧人的家家户户都团聚一起吃团年饭,畅谈成绩,计划未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小知识:宅梧,从衣食住行看变迁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在中国大地拉开了序幕,由经济特区到大中城市,由城市到农村,逐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无穷动力,地处偏远山区的宅梧镇也不例外。30年来,宅梧人民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整个宅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由一个落后的小乡镇,逐步发展成为鹤山的“后花园”。改革开放给宅梧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而最能反映宅梧变迁的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几个方面。
衣:从“蓝黑灰”到五彩缤纷
曾几何时,在人民群众的衣柜里,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一直是其恪守奉行的衣着观念。然而,随着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人民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重新打量穿着,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上世纪80年代的“的确良”、“连衣裙”,上世纪90年代的“牛仔布”、“吊带衫”也逐渐在宅梧流行起来。21世纪的混搭风流行开来,不同的服装款式相互交织,五彩缤纷,光彩夺目。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宅梧。
食:从要求吃饱到追求吃好
30年前,整个宅梧生活物品还比较贫乏,生活水平比较低,人们的要求只是“吃饱”,部分贫困群众连食用油都没有,猪、牛、鸡、鸭、鹅肉等只有在节日才能吃到。到了21世纪,猪、牛、鸡、鸭、鹅肉不再是“奢侈”品,天天都是人们的盘中餐,部分群众还追求一些营养品、滋补品,讲求营养均衡,赶上现代的生活方式。
住:从砖瓦房到小洋楼
改革开放初期,宅梧人民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基本都住砖瓦房,少部分人还住在泥砖屋里。宅梧圩镇只有两三条街道,街道两旁都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骑楼,路面破旧不堪,“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及外出务工,勤劳致富,“票子”慢慢多起来,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过30年的建设,特别是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宅梧农村处处可见“混合结构”、“框架结构”的二层或三层的小洋楼,甚至建有别墅,大部分村建有牌坊、文化室,农村已有另一番景象。圩镇街道也变得宽敞明亮清洁起来,“高楼林立”,建有“一河两岸”的休闲区,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3.8平方公里,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第二节、宅梧镇的名优特产:一、宅梧无籽西瓜:鹤山名土产之一。主产于宅梧镇。宅梧西瓜无核、含糖分高、味美可口,名扬海内外,每年西瓜收获季节,港澳地区和国内商人纷纷来订购。宅梧种植西瓜是从年始,先后引进“大红宝”、“鹤宝”大量种植出口。年后,从省农科院引种现在的无籽西瓜,原试种青皮(鹤鸣2号),后发展花皮(鹤鸣3号)和黄皮(鹤鸣4号)两个新品种,并引进台湾优良品种“黑美人”推广种植。宅梧种植西瓜具有悠久历史,早于清代已有种植。宅梧无籽西瓜的生产发展可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种植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当时,正值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宅梧西瓜能人,有“西瓜炳”之称的梁炳明从广州回到家乡,首先向本村村民及邻村广大群众传授西瓜生产高产栽培技术,并推广他自行培育的无籽西瓜新品种——“鹤鸣二号”,同时向群众传授无籽西瓜种子的育种技术。该品种以瓜型大,皮薄,清甜,无籽,多汁,肉色鲜红等特点而广受消费者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和港澳台地区。当年,无籽西瓜新品种试种成功,给西瓜生产增添了极大活力,农民把种植西瓜视为重要致富门路,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并向周边合成、双合、云乡、址山等镇扩展。
年1月,宅梧镇农技站和双龙村委会的罗伟光合作,成功地进行了西瓜嫁接技术应用试验。他们采用蒲瓜做砧木,“鹤鸣二号”无籽西瓜作接穗,嫁接苗表现出抗枯萎病,生长壮旺,瓜大且熟色好等优点。市科委、农业局对该试验进行总结、鉴定,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召开现场会形式广泛推广此项技术。西瓜嫁接技术的推广应用获得年度鹤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年江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宅梧羊眠山村西瓜育种专业户谭均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标兵”称号。小知识:西瓜嫁接技术简介瓜类嫁接技术包括砧木、接穗的培育,嫁接的方法,嫁接苗的管理,直至培育成健壮的嫁接苗。(一)、苗木的设置及嫁接用具1、苗木设置:西瓜生长需较高温度,而早春的嫁接育苗必须采用保温性能好、透光完善、空间较大便于操作的日光温室或大棚。下面以早春嫁接育苗来阐述西瓜嫁接育苗。①小拱棚冷床,②电热温床:2、营养土配制:3、营养钵:4、嫁接用工具:①刀片。②竹签。③捆扎工具:(二)砧木与接穗苗的培育1、砧木的培育:①浸种催芽;②播种;③苗期的管理。2、接穗的培育:培育健壮的接穗西瓜苗程序是:①种子消毒;②催芽;③播种;④苗期管理。3、砧木、接穗、嫁接适期:(三)嫁接方法介绍离土嫁接的靠插接法和不离土嫁接的顶插接法。(1)顶插接法:首先用手将砧木心叶斜向拉掉,然后用竹签平面朝下,在砧木一侧子叶中脉与生长点痕交界处成75°角,沿胚轴的内表皮斜插一个深约7-10毫米的孔,以不划破外表皮,隐约可见竹签为宜。如用力过大,竹签穿破表皮,接穗插入时尖端外露部分易生自生根,定植后一旦入土生长,就失去了嫁接意义。取接穗苗(可以不带根),用左手拇指与中指轻轻地将两片子叶合拢捏紧,食指顶住下胚轴,右手用刀片自子叶下1-1.5厘米处削下,斜面长7-10毫米,切面一定要平直。然后左手拿砧木,右手取出竹签,随即把接穗削面朝下插入孔中,使砧木与接穗切面紧密吻合,同时使砧木与接穗子叶呈十字形交叉。顶插接法,方法简单,伤口愈合好,成活率高,嫁接效率高,一人一天可嫁接-株以上,嫁接苗生长整齐一致。为提高嫁接效率和嫁接成活率,嫁接前1—2天应把嫁接用砧木苗浇透水。一般一床砧木苗安排4人,至少应2人,首先集中把一个苗床的砧木的生长点取掉,然后用二个清洁的碗,注意碗里千万不要沾有油盐,然后垫一块不干不湿的清洁毛巾,取一部分接穗苗放到碗里,取苗的数量以嫁接完后接穗还未萎蔫为宜;同时注意刀片和竹签清洁,要经常注意用75%的酒精消毒;嫁接时两边同时嫁接,嫁接好的嫁接苗要及时插竹弓用新膜盖严。(2)靠插接法:靠插接法又称舌接法或靠接法。取大小适宜的砧木与接穗苗,先将砧木生长点去掉,在砧木的下胚轴上端靠近子叶节0.5-1厘米处,用刀片呈45°角向下削一刀,深达胚轴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长约1厘米。然后在接穗的相应部位向上呈45°角削一刀,深达胚轴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长度与砧木接口相吻合(互插),用嫁接夹子或地膜带捆绑,使切面紧密结合。嫁接后将砧木与接穗连根一起移植到营养钵中,砧木与接穗根基部相距1厘米,以便成活后切除接穗嫁接部位以下的胚轴。接口处应距土面约3厘米,以避免接穗接触土壤后发生自生根,7-10天成活后,切断接穗嫁接部位下的胚轴,10-15天后应及时解除捆扎物。(四)、嫁接苗的移栽和管理1、移栽:2、嫁接后的管理:①温度:②湿度:③遮光④防治苗期病害:⑤去掉捆绑物:⑥除掉砧木萌芽:⑦定植前锻练幼苗:(五)、田间栽培管理技术1、注意综合防病:2、避免砧木萌芽和接穗自根:3、适当减少施肥量,控制植株长势:4、适当整枝:5、为避免嫁接西瓜降低自身风味,应多施有机肥,严格掌握嫁接西瓜的成熟度,以充分成熟采收为宜。6、由于嫁接苗具有生长势较强的特性,因此比同品种的自根苗要稀些。一般每亩栽~株为宜。实践活动:参观西瓜嫁接大棚,访问西瓜的种植技术。二、荷村莲藕:鹤山名优特产。宅梧镇荷村种植莲藕是从南宋咸淳二年()建村开始,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有村就有藕”,当地所产莲藕,茎粗、节少、含糖高、纤维少、粉量大,高产优质,是传统特产。过去一般只种藕10公顷,现在已发展到60.3公顷(含附近双龙一带),年总产量达吨,产品供不应求。除供应当地市场外,还远销中山,珠海和澳门等地。三、荷村桂味荔枝:鹤山名优水果。“荷村桂味”是宅梧镇独有的荔枝优良传统品种,始产于该镇荷村,果实以肥大、皮色鲜红、核细、肉质清脆、密味香甜、壳开不流汁、补而不燥而著称。经华南农大园艺学院分析测定,其可溶姓固形物、可滴定酸、克果肉含维生素C等指标均比普通桂味高。到去年底,全镇种植面积达11亩,桂果面积0亩。近年每年农历五月荔果飘香,满山遍野,万绿披红,吸引着大批外乡人前来一品桂味荔风味,而更多的果贩则前来贩运。相关链接:“荷村桂味”
西瓜市季刚过,荔枝成熟时节又到来。鹤山市宅梧镇内车水马龙,一辆辆来自省内的货车和省外的冷藏车直接开到镇内的果园,把该镇盛产的称之为“增城挂绿”的“荷村桂味”收购起来,装上荔枝箱,然后贩运到广州、深圳、佛山和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大中城市。
“荷村桂味”是宅梧镇独有的荔枝优良传统品种,始产于该镇荷村,果实以肥大、皮色鲜红、核细、肉质清脆、密味香甜、壳开不流汁、补而不燥而著称。经华南农大园艺学院分析测定,其可溶姓固形物、可滴定酸、克果肉含维生素C等指标均比普通桂味高。
在江门市科协、鹤山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早在上世记90年代初,宅梧镇就把“荷村桂味”纳入了商品化开发计划,制定生产操作规程,指导农户大力发展“荷村桂味”荔枝生产。
到去年底,全镇种植面积达11亩,挂果面积0亩。近年每年农历五月荔果飘香,满山遍野,万绿披红,吸引着大批外乡人前来一品桂味荔风味,而更多的果贩则前来贩运。开始,他们收购的是“荷村桂味”,卖出时打的却是“增城挂绿”牌子,后来干脆就标明是“荷村桂味”,越卖越火。在主产区荷村,一位果贩透露,“荷村桂味”很是畅销,前天组织一车运销到上海,零售每公斤卖40元,但保鲜流通费用也大。
“好东西就是娇气,荔枝很难伺候。其温度、雨量、日照、风向等生态要素都有苛刻要求,不讲生产条件,不懂技术,不知道改良品种,控制不了树梢的生长,懵头懵脑地生产只能自认倒霉。”荷村老农罗国兆如是说。随着该镇“荷村桂味”商品化生产的持续发展,尝到甜头的果农更加讲科技,重科学,许多果农按照镇府编发的荔枝生产技术资料指导生产管理,使得有一定树龄桂味荔挂果后年年丰收,在宅梧,桂味荔挂果没有大年小年之分。
“荷村桂味”商品化生产,充分显示绿色食品在质量及品牌上强大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带来果农增产增收。现在全镇已挂果的“荷村桂味”有0亩,约21万株,平均每株20公斤,总产有万公斤,按最保守每公斤10元收购价计,果农一年荔枝收入0多万元。时下全镇在力抓荔枝销售,力促果农增产增收。
四、荷村粉葛:鹤山市名优特产。主产于宅梧镇荷村。荷村粉葛,粗纤维多,肉质鲜白,无渣,味清甜纯正。有清热解暑、凉血止痢,降血压之功效。煲汤是上等汤料,汤味甘、清、凉、甜;加工后制作的“葛粉”,可治咽喉痛,解热毒。每年收获季节,港澳地区和国内商人纷纷前来订购,名驰省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年村民就开始大量种植,80年代初逐渐扩种到选田、双龙等处。五、选田马蹄:鹤山名土特产。产地为宅梧镇选田村,故名。马蹄,学名荸荠,草本植物,宜沙质田中种植。选田地区具此必备条件。80年代初,由广州市郊引进,经精心培育及不断总结、推广科技管理后,大面积推广,效果极佳:果实个大、型好,皮薄、肉甜、爽脆、味优;用以制成马蹄粉,则晶莹、洁白,蒸成糕点,则鲜明碧透,食之幼滑口香,清心润肺,被视为至尊点心,名驰远近。自年始,村民联办马蹄粉加工厂,年加工鲜马蹄过吨,且用彩虹岭水库山水漂洗沉淀,粉质特别纯正洁白,产品极其畅销。六、选田芒果:鹤山名土特产。产地为宅梧镇选田村。年,有村民外出带回果核在当地白石(土名)种植,故又名白石芒,沿植至今,久享盛名。该种芒果以其果核小、糖分高、纤维少与果味特香而著称。几经沧桑,仅存老树20棵,树干直径50~70厘米,大多已老化,挂果率低。自年,选田村委会指派专人管理好老芒果树,并组织全村群众新植优质芒果16.7公顷,其挂果率高,果型大,产量多,味道不亚于老树芒果。近年更大为扩展,前景极其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