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一周
诊断现场
患者男性,50岁,因“外感风寒1周”于年10月21日就诊。
患者7天前因气温突降,外淋秋雨,出现恶寒冷汗,无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气喘,伴有少许哮鸣音,咽痒,痰少,咳白色稀痰。因工作较忙,患者自取新康泰克、小柴胡冲剂口服,服后症状稍有缓解,但药效过后又复加重,第三天出现头痛,先为颠顶痛,后又头部双侧、太阳穴,颈部疼痛,疼痛难忍,渐进加重,又加服芬必得,也仅控制半天。大便偏黏,如厕难解,量少,小便清长,眠差。
患者有过敏性鼻炎和家族性哮喘病史。
刻下:患者神疲,恶寒无发热,冷汗淅淅,头晕头痛,以颠顶、双侧太阳穴及颈部胀痛不适为主,甚则双耳道胀痛,疼痛难忍。需服芬必得方可止痛,口苦咽干不欲饮,恶心,时有呕恶,咳嗽气喘,咳白色稀痰,纳稍差,大便如厕难解,质黏,量少,小便清长,眠差。舌质淡,苔白,舌根稍腻,脉浮缓。
问
外感风寒,在西医学均属于“感冒”的范畴,用药上几乎百病一致,而中医应当如何辨证论治?
李赛美教授
感冒在西医学均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一般分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处理上主要以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本例患者开始即按西医常规治疗,疗效不佳。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感冒虽小更需辨证。
历代医家对感冒病因的认识,不外乎六淫邪气和时行疫毒两条。《素问·骨空论》云:“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故六淫之中,又以风为主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夹不同季节当令之时气而为患。本例患者即为外感风寒,风寒外袭,卫外失职,则恶寒;风邪中于皮毛,腠理过疏,致营阴失守,故有冷汗淅淅;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循头下项,风寒外袭,经气不利,则有头痛;风寒犯表,肺气不利,则咳喘兼咯白色稀痰;脉浮主表,因汗出肌疏则见缓象;舌淡苔薄白也为风寒在表之象,舌根稍腻则为下焦有寒湿。
《伤寒论》40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亦可见:“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故治以外解表寒,内降水饮治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5g,半夏10g,香薷10g,豆蔻10g,五味子10g,杏仁5g,葛根45g,党参30g,薏苡仁30g,炙甘草6g,生姜3片。
2剂,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2次。
长按图片保存
第1剂头煎服用,患者头痛消除,无恶寒,精力好转,信心大增。继服2日,症状消除。
问
本例中患者并见太阳、少阳、太阴之证,古人有三阳合病,独取少阳一说,现何以不从少阳或太阴,而从太阳入手?
李赛美教授
古人所讲三阳合病,是说邪在太阳、少阳、阳明之时,既有太阳表证的身热恶风,又有口苦咽干之少阳证,且加阳明燥热口渴之象,独以小柴胡和解少阳,与半表半里间祛邪,即可和三阳之邪。现患者仅见太阳、少阳之证,全然无阳明实热之征,反有太阴寒湿困脾之象,是以无法仅用和解之法治之,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患者自服小柴胡颗粒取效不佳;而太阴之象不及太阳表证为急,宜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况所取方剂小青龙汤有表里同治之妙。
问
其治疗中加用了三仁汤,有何意义?
李赛美教授
三仁汤是《温病条辨》的方子,它主治湿重于热的暑温夹湿证。杏仁、白豆蔻、薏苡仁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本案中患者既有表证,亦有湿浊困着之征,表现为纳差、大便黏而不爽等,故可加用三仁汤之意祛湿外出,此亦是考虑到岭南潮湿的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使用方药。此病案虽以经方治疗为主,但又不可只拘泥于经方,有时方证时亦可随证治之。
问
请老师再讲一讲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的特点。
李赛美教授
小青龙汤前条已述,乃外寒内饮证之适应证,本方辛散与酸收并用,则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配,令开中有合,故全方散邪而不伤正,敛肺而不留邪,是为表里同治之剂。
大青龙汤出自仲景《伤寒论》38、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其组方为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其方主治与小青龙汤相比,都有外感风寒的一面,然解表之力以六两麻黄为君药之大青龙汤为强,故煎服法中有“汗出过多,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之说。大青龙汤兼有在里之郁热,表现为烦躁之征,故方中有石膏相伍,以清里热。全方寒温并用,表里同治,但重在解表,为发汗峻剂。
问
本方处方时也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意,辨证时应如何考虑?
李赛美教授
《伤寒论》原文18、43条提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其中,18条指的是素有喘疾之人,复感太阳中风,新感引动宿疾而致喘疾复发,其证当在发热、汗出、头痛、脉浮缓等太阳中风证的基础上兼见气喘,是为风寒迫肺,肺气上逆所致;43条乃太阳表证,误用攻下之法,使得肺气上逆而出现气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其中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厚朴下气消痰以定喘,杏仁宣肺降气平喘,合用有解肌祛风,降气平喘之效。此例病案中,患者有淅淅冷汗,恶寒不发热,故有桂枝汤之意,以调和营卫,使得表邪从肌表而解。方中还配伍少量的杏仁,《药性歌括四百味》中提到“杏仁温苦,风寒喘嗽。大肠气闭,便难切要”,在此使用可使邪气从肺卫而解。
问
为何要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中的厚朴去掉?
李赛美教授
《灵枢·本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说明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中藏经·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提及“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不已,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说明肺病及肠,会出现腹泻或者便秘的症状。那相反地,大肠之病亦会影响肺脏功能。在此病例中,患者肺脏气机宣发失常,既有辛散苦降酸敛之品助其恢复气机正常,故可将厚朴去除。
问
本例方药中何以重用大剂量葛根?
李赛美教授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本草经疏》谓:“葛根,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患者有头痛之象,先为颠顶痛,后又头部双侧、太阳穴,颈部疼痛,疼痛较重,故以葛根通经活络,缓解其经气不利所造成的痛证。且其尚归脾胃经,配伍此药有鼓舞脾胃清阳,缓解湿气困阻胃肠之意。
葛根在临床用药上又有野葛和粉葛的区别。野葛根多是自产自销,以湖南、河南等地为主,粉葛则产于两广地区,质量较佳,故临床上医家多用之。我本人多用葛根30~90g,取效良好。另外还有一同源药物葛花,《名医别录》谓其可消酒,《本经逢源》云:“葛花,能解酒毒,葛花解酲汤用之,必兼人参。”由此可见葛根在现代大有可用之处啊!
责编
李奕诗、袁颢瑜
审核
李赛美、曾纪斌
(医案出处《李赛美六经辨证医案(师承带教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错误请联系
感谢您的支持与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